中俄海军又一次联手出击,而这一次,不再是以往那种例行公事式的合作。从演习时间、地点,到明确的战略表述,再到技术层面的深度合作,“海上联合-2025”军演无疑揭示出中俄在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已经跃升到了新台阶。而这场演习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,不仅因为演习内容极具针对性,更因为它首次公开亮出了“应对西太安全威胁”这一鲜明旗号,让人不得不重视其背后的战略意图。
首次直面西太安全局势:中俄不再绕弯子
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在宣布演习安排时,一句“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”让外界瞬间警觉。这是中俄海上联合军演自2012年启动以来,首次在官方层面明确点出目标区域和假想威胁来源。
过去的九次中俄海军联演,即便规模庞大、内容复杂,官方通稿中也总是尽量回避“潜在敌手”这一敏感表述。然而,这一次不同。面对美国近年来不断强化“印太战略”,在西太构建包围圈,中俄显然不再选择沉默。这次军演选在8月举行,恰逢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,而演习海域则临近日本海,时间和地点都颇有深意,象征意味不言而喻。
从数据共享到协同打击:中俄军事互信再升级
与以往不同,这次演习不再止步于简单的编队航行或通信联络,而是实打实地推动关键能力的联合演练,特别是在防空反导领域的突破,堪称合作深度质变的标志。
现代战争中,防空反导体系往往是衡量国家军力体系化程度的重要标尺。雷达信号、声呐数据、导弹预警信息等属于各国军队的“底牌”,轻易不会对外披露。而这次中俄不仅在演习中安排了大规模的防空反导演练,更首次实现了雷达数据互通。这种程度的技术共享,在军事合作领域属于极高等级,意味着双方在信息安全和作战协同上的信任已经远超往日。
考虑到美军近期在菲律宾部署“堤丰”中程导弹系统,其覆盖半个西太的攻击半径显然意在制衡中俄。中俄此番公开演练如何联手应对导弹袭击和远程空中打击,既是战术演练,更是战略宣示——中俄不会任由美国在亚太肆意铺设打击网络。
日本如临大敌,中俄反成“练兵良机”
如果说美国在背后布阵,那坐不住的无疑是日本。就在中方舰队穿越对马海峡之际,日本自卫队立刻调动军舰、巡逻机全程监视,紧张反应堪比临战状态。其实,日本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。演习地点靠近符拉迪沃斯托克——历史上日俄战争的重要战场。对于仍在历史问题上态度暧昧的日本右翼而言,这种历史与现实叠加的“轮回感”,恐怕比导弹更具心理冲击力。
讽刺的是,日本的“全程伴随侦察”行为,反倒成了中俄海军的实战化“蓝军”对手。在这样真实、高强度的跟踪环境下,反而让中国海军得到了最具实战意义的演练素材。
此次参演舰艇中,中国派出了两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“绍兴舰”和“乌鲁木齐舰”,这类战舰具备远程防空、反舰和反潜能力,是现阶段海军核心战力平台。而俄方则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大型反潜舰“特里布茨海军上将”号,负责协同水下反潜和远洋作战任务。双方的“组合拳”不仅体现在舰艇层面,更有海军陆战队之间的联合战术演练,尤其是海上登陆、岛屿防御等科目,针对性不言而喻。
答案已经写在行动里
从“口头警告”走向“实际部署”,从“战术展示”升级为“战略互信”,中俄“海上联合-2025”军演在多个维度上都超越了以往。不再藏着掖着,也不再羞于亮明立场,而是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对区域安全局势的关切和反制意图。
美日在西太平洋的布局越紧,中俄联手的步伐就会越大。此次军演不仅是一次军事合作,更是一次地区格局的现实博弈。在东亚这片风高浪急的海域里,谁在试图主导规则、谁在真正维护稳定,已经不难看清。
某些外部力量若还抱有“搞事挑衅”的幻想,那恐怕真要好好衡量一下:当中俄海军并肩出现在家门口,是否还真有“玩火”的底气?
优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