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张翀 本报通讯员 卿柔
三峡电厂70万千瓦水轮机组是目前世界上承载推力最大、单机容量最高的机组。这套机组中,推力头和镜板作为重要的承载设备,易磨损、难修复,需要采用超精加工工艺——平面度0.02毫米、平行度0.02毫米,相当于“头发丝”直径的1/3,镜面粗糙度要求更是达到了Ra02微米。
为此,陈汉龙定制化设计出一套推力头平吊专用的吊具和镜板吊具,采用“陈汉龙加工法”零失误完成了35台套设备的修复工作,且加工一次通过,连续8年保障水电机组稳定运行。
2010年,刚毕业的陈汉龙带着对机械的好奇和对技术的渴望,被轰鸣的机器和精密的零件深深吸引,进入中铁科工江夏基地机加车间成为一名车工。清晨的车间,工友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陈汉龙操作机床打磨工件,刀头在铝合金件上划出细碎的铁屑。
陈汉龙喜欢动手,更喜欢解决问题,他不满足于当一名普通车工,而是主动请教设计师,全面了解产品的设计思路和用途,尝试用不同方法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。车间一线的火热实践,让陈汉龙对产品质量有了更深的认识:“一点小小的优化,就能让零件质量更好,成本更低。”
陈汉龙一直有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的习惯。工作中但凡有疑问、难题、错误、亮点,他都会随时记下来,等闲下来再对着笔记思考琢磨。时间长了,他成了大家口中“记性最好”“金点子多”的“陈师傅”。
正是依托这本笔记,陈汉龙“磨”出了“陈汉龙加工法”,其中包含“超大型回转体立车加工操作法”等10项先进操作法和30余种工装夹具,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攻克了多项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。
在盾构机领域,针对盾构机门框、螺旋机座加工难题,陈汉龙组织优化工艺流程,将生产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,成本降低60%,合格率达100%,助力国产盾构机打破国际垄断,目前已应用于武汉、深圳、长春等20余个城市的地铁建设。
一路走来,从普通车床到数控车床,从小机加到大机加,陈汉龙从一名普通装配工成长为掌握车、铣、钻、镗等工种的全能型工匠,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匠精神,成为行业内的技术标杆。“岗位可以平凡,但人生不能平淡,只要肯钻研、敢创新,无论什么岗位都能干出一份事业。”陈汉龙说。
优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